西西影院

搜索

放大/春光乍泄/春光乍洩/春光乍现 Blow-Up

7.7播放:

  • 主演:
  • 导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地区:英国,意大利,美国   类型:电影
  • 简介:

剧情介绍

简介:译  名 放大/春光乍泄/春光乍洩/春光乍现
片  名 Blow-Up
年  代 1966
国  家 英国/意大利/美国
类  别 剧情/悬疑/惊悚
语  言 英语
上映日期 1966-12-18
片  长 111 分钟
导  演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主  演 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
      莎拉·米尔斯 Sarah Miles
      戴维·海明斯 David Hemmings
      周采芹 Tsai Chin

简  介

  真相与幻想之间的界限是什么?感官是否能助我们认识世界?影片用一个摄影师的故事,铺开了一系列哲学、心理学的问号。
  主角是摄影师托马斯(戴维·海明斯 David Hemmings饰),某天他在公园里抓拍到年轻情侣的系列照片,出人意表的是,照片中的一个女子简(瓦妮莎·雷德格瑞夫 Vanessa Redgrave饰)竟然不惜一切代价要回她的底片。这让托马斯非常疑惑,他相信这张照片许是拍下了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果然,他把照片放大后,看到了一具尸体和一个拿着枪的人。
  一桩谋杀案的雏形在托马斯脑中展开。他前往公园寻到了尸体,但没有人肯相信他的推测,朋友们不愿意和他一起调查这是怎么回事。第二天,当托马斯再次来到公园,发现尸体已经消失无踪。只剩下一群人进行着一场虚拟的网球赛,打着并不存在的的网球。


拍摄花絮

·1981年布莱恩·狄帕玛导演,约翰·屈伏塔主演的《凶线》的故事概念就来自于本片。

·本片获得1967年第20届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

·影片的配乐由融合了爵士的键盘手赫比·汉考克(Herbie Hancock)所担任,并在1986年赢得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另外几首歌都是六十年代红极一时的团体或艺人所作或演唱,例如Yardbirds的“Stroll On"、Tomorrow的主题曲"Blow-Up"以及爱之匙合唱团(Loving Spoonful)的畅销曲"Did You Ever Have To Make Up Your Mind?"


精彩对白

托马斯:有人被杀了,你……

伦:好吧,好吧。

托马斯:听着,我在公园拍的那些照片……

一女子走进房间

托马斯:我以为你在巴黎的。

女子:我是在巴黎。

伦:来,吸一口。

托马斯:我要你看看尸体。我们必须去给它拍照。

伦:我不是摄影师。

托马斯:我是。

伦:他怎么了?你在公园看到了什么?

托马斯:什么都没有看到。


幕后制作

走出意大利

1966年安东尼奥尼离开意大利来到伦敦拍摄了他第一部国际合作的影片《放大》,这是他导演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转折,而这部作品也标志这安东尼奥尼最大意义上的成功,无论是从艺术角度,或是商业角度。

影片从主题和表现手法等各方面都展示了导演崭新的电影创作理念,与之前的作品《蚀》、《奇遇》等相比较,会发现导演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对人与人间不可交流的疏离主题的一贯探索,以及对中产阶级无处不在的孤独感的描述,而代之以对60年代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的观照。在影象和镜头运用上也以轻快简洁的视觉替代了以往惯于运用的空镜头以及长镜头来解读现代生活。

安东尼奥尼在《放大》中对于现代生活元素的表现,辅之以简洁畅快的镜头语言,以及充满悬念感的叙事动力,加之电影宣传上的耸人听闻(在该片海报上,导演赫然写道:“杀人无罪,爱情无意义。”)使得本片最终在英美两地都受到了极大的欢迎,人们在《放大》中看到了离自己很近的典型的六十年代生活:性解放、享乐主义、漠不关心、嬉皮士文化、以及现代伦敦令人倍感亲切的日常生活氛围。成为他作品中最为卖座的一部,并令他再次获得了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的殊荣。

存在与虚无

然而,尽管《放大》有着商业电影光怪陆离的外表,安东尼奥尼却并没有放弃他一直以来不断思考的终极命题“存在”。影片以一桩离奇命案表达出对现实不可知论的哲学命题,而骨子里则流露出安东尼奥尼自三部曲和《红色沙漠》之后,对现代文明又一次悲观的质疑,以及对“存在”虚无本质的肯定。

安东尼奥尼曾经说:“如果我们更加深入,可能会触及事物的真相。我们肉眼看不见的东西会出现。”以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起家的他很敏锐地觉察到新现实主义所遗漏的另一种真实,那种隐藏在可见现实之后的真相,那种事物外貌之下的不确切。因此在安东尼奥尼的电影中事件的过程不再重要,重要的是事件对人的影响,他摒除了逻辑结构,也摒除了对于背景的分析性描述,而着力于人物的状态与感受。

在《放大》之前安东尼奥尼是以人物的情感状态和在世界中的变化来探索“真实”,可是他越是执意于以影像探寻真实,真实的面目似乎越是模糊,他认为“在某个时刻,我们掌握了真实,但真实稍纵即逝”。从《放大》开始,安东尼奥尼的思考转向了“真实”本身,“真实”是什么?它是否代表着事物的存在?真实(存在)与假象(虚无)间的界限在何处,它们到底是一对矛盾还是相依而生?

而对于存在与虚无的探讨最终导致了他的作品在高度细节写实的同时又加入了大量荒诞的成分。影片末尾无声的网球比赛,这个经典的华彩段落使影片超越了生活的表象,以一种抽象的形式重建了现实。这种假定性所制造的虚拟的真实用荒诞不经的形式去捕捉与呈现隐藏在现实中的荒谬,也意味着导演对于绝对真实的怀疑。

空间、地点、环境

空间环境一向以来都是安东尼奥尼电影中最重要的主角之一,《放大》中建筑高耸的现代城市影象,封闭的摄影棚,昏暗的冲印室,以及空空荡荡的公园等,甚至在很多时候起着主宰作用。这里的空间可以是三维或二维,也可以是自然或人工,当然安东尼奥尼很善于用色彩将环境改造并赋予它们以特定的意义。通过镜头的运动,这些不同的空间和地点产生着千丝万缕的互动关系,不断连接并转换着。

《放大》中的空间都蕴含着特定的意义和功能。嬉皮学生穿梭游荡在现代城市中;封闭的摄影棚内,托马斯如主宰一切的上帝命令着模特们,被玻璃橱窗分割成一块块的模特只是托马斯眼中的现代装置品;冲印室是托马斯制造虚幻的世界;冰冷空荡的公园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交易和可怕的谋杀。安东尼奥尼对于空间的运用,有时候成为叙事的推动力,而有时候则通过对空间的凝视,大量的重复镜头、多角度拍摄以及慢镜头等来中断叙事,产生现代派的间离感,引导观众去思考,去透过变形的空间洞悉自我所存在的物质世界。

获奖记录

奥斯卡金像奖(1967;第39届) 提名:2

提名
   ·
   奥斯卡奖-最佳导演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
   奥斯卡奖-最佳原创剧本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托尼·诺格拉 Tonino Guerra   Edward Bond  

戛纳电影节(1967;第20届) 获奖:1

获奖
   ·
   金棕榈奖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美国金球奖(1967;第24届) 提名:1

提名
   ·
   电影类-最佳英语外国片

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1968;第21届) 提名:3

提名
   ·
   电影奖-最佳英国摄影(彩色) Carlo Di Palma  
   ·
   电影奖-最佳英国艺术指导(彩色片)阿什顿·戈顿 Assheton Gorton  
   ·
   电影奖-最佳英国电影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Michelangelo Antonioni

推荐影片

影片评论

共有124条影评